2022-04-18 15:53:49 来源:中国食品网
“做天难做四月天,菜篮细凳不离肩。麦要日头秧要雨,采茶姑娘要阴天。”正如茶歌《四月天》所唱的,婺源茶农春天的日子在茶歌缭绕中一天天清晰起来。进入4月,就进入了春茶采摘的最忙季节,中华茶人联谊会会员、江西婺源县政协常委陈大华几乎每天都奔波在茶叶基地——考源、大坑、莒莙、和村、庐坑、周家山、万担源,一天天连轴转。
青山涌翠,公路蜿蜒。去往大鄣山茶叶基地的路上,陈大华接到休宁县板桥乡程亮生的电话,说是基地当天采摘了1500多斤鲜叶,要求安排工作人员带茶筐去装运。见我有些疑惑,陈大华解释道,华源茶业的产品从基地鲜叶采摘,到车间加工,再到产品销售市场,实行的是“无缝衔接”。司机小熊笑了,告诉我,他一年行车里程是6万公里左右,每天不是跑茶区基地,就是开往去参加茶叶展销的路上。
休宁县板桥乡与婺源县浙源乡唇齿相依,历史上系婺源的管辖范围,都处于中国绿茶“金三角”的核心产区。“华源茶业开辟2000多亩茶叶基地,都是以合作社加农户的形式,签下经营管理权,通过有机管理,拓展销售渠道,让茶农从中得到实惠,让更多人能够喝上幸福茶。”身为婺源华源茶业有限责任公司的创始人,陈大华一路谈到有机茶基地的管理,倾心打造的“婺牌”茶叶品牌,他很有成就感。华源茶业创立20多年来,“婺牌”产品连续荣获第十五届、第十六届上海国际茶文化节“中国名茶”金奖,中国(南昌)国际茶业博览会暨第四节庐山问茶会优质奖等殊荣。2021年,公司投资近亿元入驻婺源绿茶现代农业示范园,新上了绿茶、红茶、白茶、黑茶等5条现代化的生产线。
东池尖西麓的浙源乡庐坑村,有茶园面积700多亩。“庐坑村进入华源茶业基地,那是2007年的事了,当时上门每家每户去签约,茶农都乐意。这些年村里的茶叶,老百姓根本不用去考虑销路,茶款结算又及时,皆大欢喜。”原庐坑村党支部书记汪培湘如是说。
比汪培湘更早与陈大华打交道的,是大鄣山乡大坑村吴长根老人。上世纪九十年代,陈大华收茶叶做“剑峰”“仙枝”时,吃住都在他家。显然,吴长根是一位重情义与念旧的老人,不仅每年一如既往地在村里收“茶片”,还保存着当年与陈大华的合影,以及炒茶的铁锅。临近傍晚,他家堂前陆陆续续来了交“茶片”的茶农。一边称茶,一边记账,多少年过去了,村民对这样的情景依然记忆犹新。在老人心目中,这既是大华对他的信任,也是村里茶农的期待。
随着考源水上溯,大鄣山乡佛子坑的外考坞与桃水坞是华源茶业2021年新开发120亩的有机茶基地。不承想,原来无人问津的荒芜茶园,在陈大华眼里却成了“群体种的宝库”。俗称的群体种,即原生的茶树,树高的二三米,树矮的还不足一米,参差不齐,与无性繁殖的茶树区别明显,但具有茶叶风味独特、抗病强等特点。而在桃水坞陡峭的坡地,新引进栽种的狗牯脑茶苗也已成活。
“120亩荒芜茶园,仅付给茶农开垦工资一项就20多万元。等于说,这是茶农去年增加的一部分收入。在基地引进栽种新品种是一种尝试,更多的是把国家级优良品种引入厂区,做科普基地的百茶品种园。”看着长势很好的茶苗,陈大华一脸的欣慰。
与陈大华从外考坞走到乌木坑口,遇到正在采茶的张细荣夫妇,他俩动作娴熟地采摘的是一芽一叶。问了才知道,他俩一天的采茶收入有400多元。
佛子坑村脱贫户汪学彬,他是从叔叔手中接过收“茶片”任务的。他,还有他的叔叔,都称得上是华源茶业产业扶贫的代表。在汪学彬摆在堂前八仙桌的“流水账”上,我看到3月下旬至4月中下旬村民采茶的记录。“元印9.3斤、灶弟16.7斤、移养11.7斤、玉女17.5斤、慈爱6.7斤、美珍7.3斤、福源16.1斤、炽欣14.8斤、水女3.7斤、时香32.1斤……”这是4月17日茶农交“茶片”的记录,从歪歪扭扭的字迹上,我仿佛看到了茶农一张张的笑脸。
“无论茶产业、茶科技,还是茶文化,最终融入的应是茶生活。作为一名茶人,种好茶制好茶是根本。以茶为媒,增绿添香,创立品牌的最大值,让更多人认识茶,会喝茶,喝好茶,也是责任。”崇尚尚茶之风的陈大华,对即将付诸实施的茶叶科普与研学活动信心满满。
“金山银山绿水青山,翡叶翠叶灵茶玉叶。”每年的春天,茶季都如期而至。与大华去茶区问茶,让我感受到了一个茶韵缭绕,还有暖心的春天。
【作者简介】洪忠佩:中国作家协会会员,鲁迅文学院第三十三届高研班学员,江西滕王阁文学院特聘作家。作品散见《人民日报》《光明日报》《青年文学》《北京文学》《作品》《散文》《天涯》《芳草》《西部》《星火》《文学界》《鸭绿江》《四川文学》《湖南文学》《山东文学》《安徽文学》《黄河文学》《南方文学》《创作与评论》《散文海外版》《当代中国生态文学读本》,先后入选人民文学出版社、作家出版社、百花文艺出版社等多种选本。出版散文集《影像·记忆》《婺源的桥》《松风煮茗》,长篇小说《见素抱朴》等多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