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2-12-30 10:50:31 来源:上海市场监管微信号
为进一步督促乳制品生产企业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,细化乳制品生产企业日管控、周排查和月调度等食品安全管理制度,同时指导监管部门做好日常监管,提升监管效能。上海市市场监管局出台《上海市乳制品生产企业食品安全风险及防控措施清单》。
【资料图】
该《清单》从配方设计、进货查验、生产环境条件、生产过程控制、贮存及交付控制、食品标识标注、不合品管理和食品召回、从业人员管理以及产品检验9个方面,确定43个风险点,并明确每个风险点产生原因和防控措施。既有利于监管部门以解决问题为导向,强化乳制品生产加工的事前预防控制,也便于乳制品生产企业开展定期自查,加强企业食品安全管理和产品质量控制,积极防控食品安全风险,提升本市乳制品的质量安全。
主要内容
1.配方设计方面:1个风险点
高风险点(1个):新食品原料、可食用菌种、食品添加剂、营养强化剂等的使用种类或使用量不符合法律法规、食品安全标准以及相关公告的规定。
2.进货查验方面:4个风险点
高风险点(2个):
1.生乳或乳粉、食品添加剂未经检验或含致病菌、寄生虫以及兽药残留超标、违禁药物、重金属超标等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;
2.霉变、过期或不合格的原辅料导致产品物理性、化学性或生物性污染。
中风险点(1个):
进货查验记录不完整或缺失,索证索票不齐全。
低风险点(1个):
采购、使用不符合要求的食品相关产品,造成污染风险。
3.生产环境条件方面:12个风险点
高风险点(4个):
1.生产加工车间内存在积水,生产区域存放有杂物,生产区域卫生条件差;
2.生产车间、灌装车间等高清区的环境、设备、设施清洁和消毒不到位、存在污染风险;
3.生产车间内存在虫鼠害活动迹象;
4.与食品有直接和间接接触的水、冰、气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要求。
中风险点(6个):
1.生产车间人流、物流未能按照规划的行动路线行进,存在交叉污染风险;
2.生产现场使用玻璃等易碎品,存在异物进入产品风险;
3.未按规定正确使用及存放清洁工具,对设备、产品造成交叉污染;
4.废弃物清理不及时,有异味及虫害滋生;
5.有毒有害物控制不当,造成污染风险;
6.工作服设计、材质不合理易脱落异物且不易清洗、消毒。
低风险点(2个):
1.更衣室紫外线灯或其他消毒设备无法正常使用;
2.员工未根据更衣规范操作要求进行工服、工帽、工鞋的穿戴,员工未执行洗手消毒标准要求进入车间。
4.生产过程控制方面:6个风险点
高风险点(4个):
1.配料、加热、杀菌、灌装、包装等关键工艺控制出现偏差;
2.违法添加或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等;
3.清场不彻底,造成各产品之间的原辅料混用;
4.未对冷冻原料的解冻工序进行控制。
中风险点(1个):
未按照生产许可划分的功能场所进行生产。
低风险点(1个):
员工在加工车间人流、物流通道随意出入,存在交叉污染。
5.贮存及交付控制方面:6个风险点
高风险点(3个):
1.仓库内原辅料未离地离墙存放,食品添加剂未设立食品添加剂专库或专柜存储;
2.未按要求先进先出导致原辅料或成品变质;
3.退货食品、不合格品或回收食品,未在专门区域存放并醒目标识。
中风险点(3个):
1.原料库中食品和非食品原料混放或存放不规范;
2.有温湿度等生产环境监测要求的,未定期进行监测并记录;
3.冷藏、冷冻产品运输、存储环节温度管控出现偏差,产品出现食品安全风险。
6.食品标识标注方面:7个风险点
高风险点(2个):
1.产品生产日期打印模糊、重影、漏打现象;
2.成品外包装宣传内容与实际不符。
低风险点(5个):
1.复原乳配方产品在包装标签上未按照标准要求正确标识“复原乳”字样;
2.标签标注内容与实际不符;
3.标签的营养成分表不符合营养标准;
4.乳粉及食品添加剂标识不符合相关国家食品安全标准要求;
5.产品标签印刷、标贴错误。
7.不合格品管理和食品召回方面:2个风险点
高风险点(2个):
1.不合格原辅料、成品处理流程不明确;
2.召回产品未按照规定进行处理或作为食品原料误用。
8.从业人员管理方面:2个风险点
高风险点(1个):
企业食品安全管理人员未经培训或培训不合格仍上岗,操作人员能力、技能不足。
中风险点(1个):
人员健康与卫生不符合要求。
9.产品检验方面:3个风险点
高风险点(1个):
缺少检验人员或检验人员能力不够,产品检验结果准确性不高。
中风险点(1个):
检验设备设施不符合法规、标准的要求或布局不合理。
低风险点(1个):
产品留样不符合要求。